西元1986年1月27日,一位溫和、害羞、謙遜、無與倫比的印度古典音樂家Nikhil Banerjee因心臟病病逝於加爾各答的家中,享年54歲,他的過世,舉世的印度愛樂者哀悼,同表惋惜。
西元1931年10月14日,Nikhil Banerjee出生於婆羅門種姓的家庭,父親Jitendra Nath Banerjee是位業餘的Sitar音樂家,在Nikhil年幼時,家中不允許學習音樂,由於在蒙兀兒帝國的第六任皇帝奧朗則布 (Aurangzeb,西元1659–1707年)時代嚴格禁止音樂活動,即便是練習,一經發現立即處死。這段期間是印度音樂最黑暗的時期,當時印度的音樂文化轉入地下被保存了下來,而古典音樂文化精隨的捍衛者,正是為社會大眾所不齒的娼妓種性(baijis)。因此一般高級種性或受過教育的社會大眾認為 想以音樂為專業的人,因與baijis階級接觸過密,因此人格也會有所污點。所以在1930、40年代,學習音樂或音樂表演在印度被認為是非常不好的事。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親正在練習,他父親問“別的孩子都在學習樂器,為什麼只有你靜靜的坐著,看著我練習?”於是他才說“我想要學習與彈奏Sitar。”大 約五歲那年,他父親買了把小Sitar給Nikhil,從七歲起,他父親才開始有系統的教導音階與其他相關原理。
Nikhil Banerjee很早就顯現了音樂上的才華,曾贏得了全孟加拉Sitar競賽,被喻為神童,9歲那一年在All-India Radio開始他的首次演出。由於全家的收入完全依賴他父親,相對地,也非常貧窮,根本無多餘的經費來負擔他的學費,但因他父親是業餘的Sitar樂手, 結識許多音樂家,在非正式的情況下,除了之後在Allaudin Khan家族下正式的音樂訓練外,他也曾受教於這些音樂家:Amir Khan(Nikhil Banerjee姊姊的聲樂老師)、Mushtaq Ali Khan、Jnan Prakash Ghosh(聲樂)與Birendra Kishore Roy Chowdhury 等人。在9、10歲那年,有天,他父親告訴他“我們只是業餘的樂手,若想要真正學習音樂這門技藝,你必須將它成為專業,否則都是圖勞無益的”於是在 Birendra Kishore Roy Chowdhury的建議下,西元1947年,Nikhil Banerjee在歷經一番波折後,前往印度中央邦的古城麥哈(Maihar),成為二十世紀印度最偉大的音樂宗師Ustad Baba Allaudin Khan的門下(Maihar Gharana)。Maihar Gharana的傳人至今都是享譽西方樂壇,赫赫有名的印度古典樂手,其中包括Ali Akbar Khan(Allaudin Khan的兒子)、Annapoorna Devi(Allaudin Khan的女兒與Ravi Shankar的前妻)、Ravi Shankar、Vasant Rai、Indranil Bhattacharya、Pannalal Ghosh、Rabin Ghosh、Timir Baran等。Allaudin Khan不僅教出了這一批樂壇裡的頂尖弟子,對於印度古典音樂也有極大的貢獻,特別是弦樂器;在1930、40年代之前,在Sitar的演奏結構中,並無序曲(Alap);而音與音間也缺少滑音(meends)來裝飾,也沒有Sapat Tan(一種未扭轉的連續上行或下行音),而Allaudin Khan將sursringar、surbahar 與 veena等樂器的演奏方式融入Sitar與sarod之中,並在Sitar中增加了低音(kharaj)弦,增加了低音Sa。所以今天演奏Sitar與 sarod的方式,就是Allaudin Khan所創新而成的,他擴展了Sitar與sarod的視野。 而Allaudin Khan在教導弟子時,會針對每一位弟子的特質,因材施教;他極其嚴格,Nikhil在麥哈跟隨Allaudin Khan大約四、五年的時間,這段期間,Nikhil Banerjee每天從凌晨四點開始,直到晚上十一點,除了三餐後作些許的休息,與少許的梳洗時間,其餘的時間都在練習上。練習之外,還是練習,一天至少要練習十四個小時以上;沒有其他娛樂,不允許讀ㄧ本書,更遑論看電視、電影。同樣地,除了雙親外,不能在外人或其他親屬面前彈奏,也不能聽其他的音樂。在 這段期間內,個人的時間完全被安排與規定,就像一顆正在成長的小樹,受到灌溉與滋潤,也必須圍起竹籬,避免任何踐踏或蘆葦的侵犯,然而當長大成樹,也必須除去圍籬。因此Nikhil Banerjee也認為“若想要作音樂或把音樂當專業,必須將這個世界遺忘至少四到五年,並專心致志於音樂上,為音樂而彈奏,為音樂而思考,以音樂而夢, 以音樂而食,僅僅為音樂而活;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偉大的音樂家,不僅是印度音樂,放諸四海,任何事物都相同,這是能成就唯一的一條路。”
Nikhil Banerjee除了在Allaudin Khan的正規訓練後,依然持續學習,每日平均至少練至四小時,每當他有空閒的時間,便會前往孟買,向Annapoorna Devi【著名的印度班舒里笛家(bansuri)Hariprasad Chaurasia與Ravi Shankar都曾受教於她】學習;另外當Allaudin Khan非常年老時,Nikhil Banerjee仍在Ali Akbar Khan家中持續四至五年的學習。這便是印度最古老的傳統之一 – 師徒制(Guru-Shishya parampara),在師徒制的傳統裡,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住在老師家中,除了學習之外,其餘的就是有事弟子服其勞,所以學習的不只是音樂,還有老師 的言行舉止;因此Nikhil Banerjee非常強調Guru的觀念:什麼是Guru?誰是Guru?Nikhil Banerjee說了一個小故事“有個人向聖人求教,他正受某些疾病之苦,而聖人告訴他,七天之後再來,將會告訴你治療的方法;於是七天之後,他再來求教,於是聖人告訴他,別碰鹽,你必須把鹽完全忘卻;於是這學生問,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藥,要等七天後?聖人說,這七天,我未碰一粒鹽。”這表示作為一名老師的人,必須知道每作一件事背後所造成的結果與影響,才能告訴別人。這就是老師。Guru意謂著能看到你的內在,他能疏導你,指點哪一條路才是適合你。 Guru並不只是傳授音樂,Guru在任一方面或任一步都能真正的塑造你,什麼樣的行為,什麼樣的反應。他是會跟隨你每一步,指導你,看著你,從一個距離之外觀察你的人。Nikhil認為找到真正的Guru是件萬幸的事。
1960年代的西方世界,興起了一陣全球性大造反,其中包含了嬉皮文化;特別在美國,產生了許多流行音樂偶像或心靈宗師現象的圖騰符號。Nikhil Banerjee百思不得其解的說“美國在各方面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國家,然而有一面卻是如此的愚蠢,我真的不了解,我並不想說什麼好壞去反對任何人, 美國是如此睿智的國家,怎麼卻牽涉到所謂的上師奧修(Rajneesh)?他們的反應是如此的令人意外;我也不明白為何印度音樂會與嬉皮運動扯上關係?超覺靜坐(Mahesh Yogi)、披頭四、米雅法羅(Mia Farrow)、約翰藍儂等所有的流行巨星;使得Sitar變成非常流行;有人問到你在做什麼?喔!我彈Sitar來冥想!這些種種現象風尚了數年,突然ㄧ天披頭四解散,這狂熱也跟著消失。然後這些流行明星、電影演員開始說印度的這些性靈主義(Spiritualism)、哲學等一無是處。接著另一個早 晨,Sitar開始不流行了。於是這些狂熱現在完全消失,這種愚蠢的瘋狂不再存在了。而真正的愛好音樂藝術,以及尊重其他文化的人留了下來。我覺得這是一 個好現象。”
Nikhil Banerjee解釋印度古典音樂的精神,他認為印度音樂是以性靈主義為基礎,許多人誤以為與印度的宗教有關,性靈主義在印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態度,基於憐憫、關懷與愛,不但是對萬世萬物,也對本我自身,它是致樂、空靈、喜悅、無我與圓滿的感知,它無關於宗教;所以印度音樂是經由學習與實踐而認知到無上 的真理,印度歷史上著名的作曲家或音樂家如Mirabai(神密主義女詩人,西元1498-1547年)、Tyāgarāja(南印度作曲家與聲樂家,西 元1764-1848年)、Haridas Swami(北印度古典音樂的先驅,西元1480或1512 – 1475或1607年)等,都是浪跡天涯的哲人,從未融入社會或在公開場合演奏。因此印度音樂是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經由實踐與學習而來,另ㄧ方面也在寺廟 的神像前演唱(像dhrupad,印度最古老的聲樂形式),這就是印度音樂的背景。自從12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之後,樂曲被編寫來讚頌皇帝或娛樂皇帝之 用,這種情緒轉化為印度音樂的內在,因此音樂成為了一種娛樂;穆斯林入侵前,古老的音樂作品都與牧牛神訖里什納(Krishna)與拉達(Radha)間 的私情與神聖永恆的愛情有關,所的作品都相關於神話的愛情故事,但伊斯蘭入侵後,音樂便有了戲劇性的轉變。Nikhil Banerjee也將南北印度音樂作比較,他認為南印度雖保持了所謂嚴格的古典正統,但為了維護其純粹而不與外界交流,有如停滯的水池;然而北印度在波 斯、希臘、阿富汗與其他文化入侵後,卻在不同文化的結合下豐富了起來,這就是為何北印度音樂是如此的古老,但又是如此的具有活力。然而像日本、中國、韓國所有這些古老的文明,卻又幾乎乾涸;北印度音樂就像流動的水流,至今依然流動不絕。
Nikhil Banerjee在音樂上的成就是不世出的奇才,他對於Sitar技巧上的掌握與難以置信的駕馭,使印度音樂贏得世界樂壇的一致推崇。雖然他的技藝精湛得令人驚艷,卻又以冥想的、內省的與抒情的人格特質所平衡,這種特質由於他的認真與奉獻,到達其他人很少企及的深度。一位熱忱的音樂家,愉快地與世人分享他 特有的天賦。也因他的智慧、寬厚、溫和的個性與對音樂的奉獻,為人尊敬而著名。相對於Nikhil Banerjee而言,音樂是自我實踐之路,為祈禱的精神而演奏。演奏時,他完全地沉浸於Raga的旋律之中 。因為他告訴他的學生“遵循著Raga 的音符,不僅僅是彈奏,而設法以最純淨的心靈去擁抱它。”Nikhil Banerjee對印度器樂大眾化的提昇,扮演著非凡的角色。特別是sitar這種樂器;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對許多印度古典樂迷們,他是現代最卓越的 sitar藝術大師。溫暖、羞澀、質樸與平易近人,刻意地避開了公開宣傳,沒有華麗炫耀或誇張矯飾,他比觀眾的反應有更多對於音樂的真誠。因此他很少受到 了媒體大眾的觀注。深深地浸盈在音樂的藝術中,沒有興趣成為媒體的名人。在他的音樂裡有一種神秘的元素,一種沉思,超然的強度。顯示了少有的嚴謹傳統和自由情感的同化作用。Nikhil Banerjee 的藝術是北印度音樂中所有秀麗、偉大、和莊嚴特質的融合物。他的音樂更是顯現高貴的、實踐的與深思的特質。少有藝術家能以這樣的特質突顯出他想像力的深度和敏感性。
Tag
- 剪報(社會/評論) - Newspaper cutting (Society/Commentary) (47)
- 歌詞 - Lyrics (45)
- 評論 - Commentary (14)
- 短引 - Short Quote (9)
- 剪報(有趣) - Newspaper cutting (Interesting) (7)
- 隨筆 - Freewriting (4)
- 詩 - Poem (2)
- 關於小人 (2)
- 哲學探索 - Philosophy Exploration (1)
- 推薦連結 - Recommended Link (1)
- 雜項 - Miscellaneous (1)
- 電影對白 - Film Diagloue (1)
- 音樂 - Music (1)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