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張彧暋:勾思屍維:超填鴨社會死因研究報告 2008/9/20明報專訊

何謂勾思屍維?勾思者,Out of Syllabus,考試範圍以外是也。考過公開試的人都知道何謂Syllabus(考試範圍)和Marking Scheme(評分準則)。10年教育改革失敗的原因,不是母語教學、愉快學習、填鴨背書、變態家長。原因是:你還是要評分。你千改萬改,就算偷天換日把考試這個字變成評核,還是沒有改掉這個最根本的儀式。社會制度僵化之根源,為勾思屍維作怪。

要考試成功,第一份要讀的文件,是考試範圍,才知道什內容會考。然後,要讀評分準則,才知道改卷的人,如何評分。指定範圍與答案以外的,考生不要想,因為那不是這個宇宙的事情。勾思是個強力的結界,一條分割成功與失敗的線。

考卷的設計,就是勾思的表現與落實:答案該如何寫、寫在哪、字數限制、字體、時間分配。考什也沒有關係,儀式最重要的,是如何做(How)。權威的根本,就是告訴後輩學生,如何學懂遵守這些最基本的社會規則。

考公開試,有兩個問題你不可以問:為什不要讀勾思的東西?為什Marking是真理?勾思屍維,就是不要思考境界線劃定以外的事情,這是人類學定義上的一種禁忌(Taboo)。這兩份文件指向一條境界線,界定某個階級所要獲得的知識種類。通過了考試這個神聖儀式,考生就可期望物質與地位的報酬。

有需要多想一點可能性的時候,卻對自己說「何苦想那多」。就算再沒有任何外在的實際權威去命令你要讀什,卻不斷為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設置界限,這正是勾思屍維的展現。

教改問題無關個別師長是否變態,一天還要考試,問題就在。本文想強調,教改廢除背誦,提倡批判思考,其實令大家更加恐慌。試還是要考,但範圍不見了,評分準則變成「無論考生答案立場與觀點如何,只要言之成理就可給分」,莫說學生不懂答、老師不懂教,看來連出卷改卷的那個也不懂搞。

因此,早前潮語中文考試,反響甚大,其實並非內容是潮是冷,反而是各種難以觀察的非勾思傾向(什都可設題),加上評準難以預測(奪命四式、「吹水」),令師生心虛繼而集體恐慌。

超填鴨社會非超勾思屍維
教育改革,意圖排除勾思的背誦填鴨,看似「各自表述、言之成理」,歸根到柢還是有評分,只是考試範圍與評分準則不再明顯、難以掌握。勾思與評準沒被廢除,只是隱了形。你還是要看問題作答,不能越軌。實情是,改革每每帶來更多妥協、儀式。通識教育的考試範圍與模擬試卷,愈來愈清楚,結果是根本問題從來沒有改過。為求心安理得,大家更不敢離題作答、更強調形式、更想有既定的答案範式。不怕庸俗,最怕有性格,與教改目的適得其反。

結果呢?我們培養了更會摸門路、口是心非、以低俗為品味的下流精英。充斥本地社會各個層面,主導政、商、文化等範疇的所謂精英,本是填鴨,卻希望未來後代能擺脫勾思屍維。事與願違,他們培育的後代卻變成了自以為很有性格、擅長摸底、互相吹噓,卻毫無素養可言的文化人。

筆者蔑視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謊言。譬如有個尖子說想讀國際商業學,理由是「想有世界文化視野」。你放膽說因為錢途一片光明,是沒有人會批評你的。

未來整個社會都是由超勾思屍維組成,就變成了以手段為目的、欺騙為本的制度。此為教育改革之可見制度後果。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