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六四:模糊的出發點

人們常常擔心未經歷過八九六四的年輕人會失去相關的歷史意識,於是想方設法呼籲長輩要薪火相傳,向下一輩講解真相。誠然,這些工夫都是必須的。不過它往往過分集中於「傳承」中「傳」的一面,而忽略了「承」所代表的接受面。

到底歷史記憶是如何在不同世代之間傳承的呢?西方有很多這類關於社會記憶的學術研究——如針對大屠殺記憶在德國承傳下去。一些研究指出,記憶是從對話中產生的,而對話的場景可以是在教室、家庭和大眾媒體等。所謂對話,指的不是單向地傳授,而是預設了交流和互動。在這裏,傳承問題之重點不再是由上一代訂定一份回憶的清單要求人們「聆聽」,而是後代通過自身經驗和視野不斷重新地「講述」,來豐富過去的故事。

為何要在歷史意識的傳承中為不同代人留下敘述的空間和餘地?因為,一段歷史能否送進人們的腦海,端看接收者能否將故事納入自身的意義系統。這意味覑,將前人經歷更有效地納入新一代的自我意識,別人的故事因而融進自己的故事。

當然,上述看法所打開的記憶空間,可能導致徹底糟糕如陳一諤先生的糊塗狀。但同一空間也開花結果,把廿年前的歷史重新織進當下的生活,一如那班 80後的年青人所示範。踏入六四二十周年,一群年輕人發起「80後六四文化祭」的紀念活動。他們不諱言說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紀念,且紀念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如何不同?首先,活動形式是多樣的:電影會、音樂會及野餐讀書會等,而重點則是超越純粹哀悼的情緒,主張平反過去之餘,也要把當年學生質疑不平現狀的精神在今天繼續伸張。這些無疑都豐富了紀念活動的指向,但在我看來最有意義的是他們有關80後六四經驗的重述。

80後經驗的六四多半是模模糊糊的,因當時最年長的不過9歲。但這份模模糊糊的經歷不是記憶的障礙,反倒壓縮成一種難以言傳又縈繞不散的不安,他們的小冊子如此寫道:「『六四』事件可以是面目模糊、可以是不完整的記憶、可以是細路仔一次在電視前嚇到『標尿』的經驗。但這種『標尿』經驗、這種模糊的不安卻一直纏繞覑我們,揮之不去。」正是在這一點上,六四意識的傳承多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六四意識不止於具有明確六四經歷的上一輩,而也可孕育綻放於模糊記憶和經驗不完整的我輩。然而,作為80後同代人的我必須補充,這種記憶的碎片不止於89年的當刻,而更像是屠城後至今天六四意識不再伸張、難以辨認甚至遺忘的普遍狀。

自己認識《沒有煙抽的日子》其實是從99年上映的電影《半枝煙》中聽見的,後來才知道這是王丹為六四而寫就的詩;但電影關於遺忘的主題,已在我不為意六四的前提下搶先滲進腦海,之後六四跟遺忘的關係於我來說更是無法分割。又例如在潘國靈《城市學2》一書中提到,原來誕生於90年《倩女幽魂》的主題曲《人間道》也是寫六四的,可是填詞人黃霑卻認為「人家不知道不打緊」,我便是在此一「不打緊」的情下消化了這首歌。這些例子的六四意識既隱而不彰又模模糊糊,至今以碎片般的姿態留痕。

也許可以在此學舌一句不打緊,因從我輩自覺以模糊作出發點一刻始,模糊便不再理所當然了。

80後六四文化祭的網址參見:http://p-at-riot.blogspot.com/《人間道》: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tzoC1aOINg/《半枝煙》中的《沒有煙抽的日子》:http://www.youtube.com/watch?v=AYZ0pmwMimA&feature=related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030週四, 2009-04-23 11:17 — 陳景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