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張彧暋:香港漫畫 文化奇譚 2008/10/4 明報專訊

對不起,我打從心底認為,香港漫畫業是垃圾。

元兇不是畫漫畫的人,而是搞漫畫的人。本報日前刊登一位漫畫出版公司高層的說話,喜歡漫畫的讀者、畫漫畫的業內人士,看到這種言論,大概不得不認為,千萬別以畫漫畫為職業:

「有興趣的寄來漫畫自薦,但一聽初入職只有3000多元月薪便頭也不回離去。」80年代是香港漫畫最蓬勃的黃金時期,那年頭入職的月薪也是3000多元……在行內打滾10多年的(人名),感慨如今新一輩貪圖搵快錢,卻甚少人肯為理想而戰。「這一代年輕人都急功近利,來應徵的總愛問:『幾多年之後我才可升做主筆?』80年代的年輕人,充滿熱誠,不收錢也來做,只為見主筆偶像、只為一嘗拿畫筆的感覺。」

嗜好無論怎麼重要,3000元是不能生活的,外傭最低工資也不只這個價錢吧?難得說話的高層顯得那麼坦蕩蕩、理所當然,一整代人的熱情就給燒光了。在網上留言區,隨便都能找到這類回應:

佢一句20年前的人工,佢一句20年前的人滿有理想!!根本就係故步自封,搵人做騾子,線執稿背景,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仲要用一個咁低的人工叫人做,美其言就話打好根基,現實中就是做死無人知。以他們君主式的管理方法,主筆?諗都唔好諗啦!

為什麼港漫來來去去都是打打殺殺?漫畫跟文學一樣,作品就是作者心中那團火、還有他處身社會環境的最好反映。港漫作者,大概多年來受到莫名壓迫,化為創作動力,漫畫故事雖然打打殺殺,但主角們就是不斷打倒一個又一個壞人與權威。一般大眾讀者,生活工作環境類近,當然莫有同感。諷刺的是,老闆利用這種創作熱情,廉價收買大好青年前途,而且要他們接受這種小農社會式的權威文化與異化的分工制度。不用客氣,用港漫主人翁層出不窮的必殺技,把他們打個稀巴爛,如同故事中歹角一樣變成肉醬,讓他們成為「香港漫畫文化」的殿堂示範就好。

搞手把香港漫畫搞得一潭死水
把漫畫做爛、貪了30年快錢、把香港漫畫搞得一潭死水、不斷用這些不是人的薪金、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的熱血用得油盡燈枯、強化家長權威、把那種過氣的市井口味一本又一本的延續下去的,不是辛勤的畫家,而是這些搞手。聞說曾特首想鼓勵創意工業,但如果政府把錢投進去,只間接令更多有志漫畫的年輕人受苦。

可幸是,熱愛漫畫的讀者,沒有港漫看,還有日本的。為什麼日本能我們不能?立志動漫畫的,先學學宮崎駿抵抗權威的志氣:他反對美國出兵,美國頒獎給他不去拿,順道罵幾句:「帝國在打不義的戰爭,我哪有空去拿這些獎?」本地畫家拿了九州小農麻生太郎的漫畫獎之後,忽然冒出一大堆文化人與學術權威,聞風而至,口說(一直?)支持,其實拿了政府不知多少經費與研究資助,然後回頭詛咒政府支持業界不力。

年輕人要畫漫畫動畫,聽聽宮崎駿意見,先去讀大學,也學學新海誠,主修文學,多點見識,又或者先找份正經工作,儲點錢旅行,到世界各地走走,眼光擴闊了,技術可以慢慢訓練,就算人工不怎麼高,起碼也有點抵抗權威的風骨。有了這種心性,漫出來的畫,少了層虛妄,多了分純真,比電影與文字,更加動人。因為畫家筆下的,是那個人最真實的心象風景,如湖水一樣,映照出七色的自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