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學者、終極普選聯盟成員陳健民倡議「協定推進民主」,並認為中央政府和特區建制派最好來個reforma pactada(編按﹕西班牙語,一個由上而下推動的協商過程),跟「普選聯」達成協定,「關鍵是建制內的開明派能及時回應民眾的訴求」。與此同時,他形容5區公投運動為「較激烈的抗爭手段,一方面可能引來建制派內的保守勢力的反動,更致命的是疏離香港的主流群眾……這是民運領袖必須真誠面對的政治現實。」(〈誰能促進政改協定?〉,《明報》,2010年3月22日)
不論我們怎樣看待泛民主派內存在已久的路線和策略分歧,事實是,只要香港一日未有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小圈子的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內的功能組別特權會繼續牢牢地掌控政府施政和公共財務。回歸以來,「港人治港」變得像兩隻狼和一頭小綿羊決定晚餐要吃什麼。而「沒有民主,哪有民生?」則是理直氣壯的小綿羊抗議不公道的制度和由此而來的種種社會不公義。
Joseph H. Boyett的《選民進化論》指出:
「領導除了要教導眾人如何自立,還要教導眾人自我犧牲的價值與重要性。
領導不在於把複雜的事變簡單,而在於讓錯綜複雜的事物變得有意義。
領導不在於知道答案,而在於知道該問什麼問題。
領導不在於達到終點,而在於找尋起點。
領導就是要在一切都似乎沒有道理時找到道理、在無意義中找到意義,在絕望的寒冷中點燃希望之火,並在歧異中找出共同點。
領導最終是要找出生存的目的,要努力解答根本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領導就是在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建立一種關係,讓眾人能夠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
最重要的一點,
領導是指領導者服務追隨者,而不是追隨者服務領導者。」
普選聯的重大挑戰
5區公投運動的重點是為民主運動創造新的空間,給市民可以平等地參與一次表決的機會、連結。運動本質是一種不同政見的表達。所以這次運動要闖的一些所謂「禁忌」,都是政治的問題而不是法律的問題。在獨裁政治下,持不同政見的人士都會被扣上各式各樣的帽子。不過,正當5區公投運動的言論、思想和行為方式遭受前所未見的打壓和歪曲,關乎到香港的自由、人權、政治權利和法治這些核心價值的時候,普選聯的成員得不斷面對建制派提出「忠誠的試探」和來自泛民主派的質疑,的而且確是兩面不討好的,普選聯選取的方法絕對不比5區公投運動輕鬆簡單。
對普選聯的另一項重大挑戰是,個別成員對「建制派內的開明派」的權力依賴和主觀期待會不會減少自己對整體形勢的影響力,最終因為不好「說不」,迫於無奈要接受一個沒有終極承諾的2012方案,為求再釋出多一點善意跟下一任行政長官和中央政府進行「良性互動」?普選聯成員有沒有準備自己有一天會被吸納到建制內?
另一方面,5區公投運動是不是勢孤力弱到可以不理?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2月發表的調查顯示,有六成的受訪者不贊成這個做法,贊成的則有近三成。不過,泛民主派的支持者當中,65%卻贊成這個做法,反對的則有25%(表一)。同一個調查進一步顯示,有七成的泛民主派的支持者會投票。而且,泛民主派的支持者有65%不支持立法會議員通過政府建議的2012年政改方案(表二)。這些數據的參考價值,不在於預測5月16日的投票意向,而是何解5區公投運動的理念本身在泛民主派支持者當中有一定吸引力,他們的情緒和取向,同樣是普選聯成員必須認真思考的一些實際問題。
釋放選票正能量
主流媒體和時事評論員對5區公投運動和普選聯的關係隨隨便便用上「非主流」、「主流」的觀感式歸類,刻意淡化命運相連的客觀事實,雖是「用心良苦」,卻十分容易把民主大業推向不同的陷阱。如果市民以為只可以在「主和」、「主攻」及「觀望/不表態」之間三擇其一,便大錯特錯了,因為民主運動力度分散的結果可能是渴望民主的市民最不願見的。
其實,出路不難找到,那就是把5月16日的全港投票視為真普選的保證。參與5月16日投票就是對自己肯定普選和展現對港人民主治港是自信自重的表現。5區公投運動不應該只是疏導怒火和怨氣的機會,更重要是一股積極與正面的自強力量。5區公投運動和普選聯的倡議人和團體不必跟主流媒體的論述對號入座,只需要說老實話,聚焦在問題本身,say what you mean, mean what you say, but don't say it mean。
近日,就最低工資的爭論,就有人主張「與其豪廿蚊畀張宇人,不如捐助5區公投,一齊剷走功能組別」,便是一個有意義和有創意的實例。(www.nofc.hk/)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5區公投運動聯合委員會副發言人
■參考書目
1. Joseph H. Boyett,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New York: AMACOM, 2009)
2. Stein Ringer, What Democracy Is For: On Freedom and Moral Government.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William Ury, The Power of a Positive No.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7)
Tag
- 剪報(社會/評論) - Newspaper cutting (Society/Commentary) (47)
- 歌詞 - Lyrics (45)
- 評論 - Commentary (14)
- 短引 - Short Quote (9)
- 剪報(有趣) - Newspaper cutting (Interesting) (7)
- 隨筆 - Freewriting (4)
- 詩 - Poem (2)
- 關於小人 (2)
- 哲學探索 - Philosophy Exploration (1)
- 推薦連結 - Recommended Link (1)
- 雜項 - Miscellaneous (1)
- 電影對白 - Film Diagloue (1)
- 音樂 - Music (1)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