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香港,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竟然還會出現死人塌樓事件。一個行政主導、自詡強政勵治的特區政府,是否要好好檢討一下?
馬頭圍道45J揭示的社會問題,何止是舊樓失修、市區重建失效問題?更深層的根結,正如本報2月5日的社評指出,是貧窮問題。且看45J七十二家房客的面貌:窮學生阿濤及其相依為命的單親媽媽、新移民、中年鳳姐、少數族裔,還有在超市、酒樓、機場打工的基層勞工等。全部居民都是租客,其中一些住在「」房或較舊式的板間房,不但衛生環境欠佳、石屎剝落、長期滲水,打風落雨時情更是不堪。若可選擇,誰會願意住在這些危樓?香港究竟有多少人仍然要忍受這樣的生活環境?據社區組織協會估計,單是住在板間房及籠屋的居民,就有10萬。隱沒在繁華都市黑暗角落的,還有成千上萬的失修舊樓。這是2010年的香港嗎?怎麼1950年代的生活環境,依然尚存於今天這個國際大都會?
特區政府10年前成立了市區重建局,曾訂下20年內處理約200個重建項目的目標,涉及3.2萬個單位,影響12.6萬舊區居民,另外還要處理土發公司剩下來的25個未完成項目。可是,10年過去,市建局只處理了43個項目。無他,皆因市建局只會選擇「有肉食」的賺錢項目來做,其餘的則放軟手腳。事實上,市建局只是一個手握《收回土地條例》尚方寶劍特權、與發展商勾結齊齊搵銀、非公非私的怪物,它將舊區連根拔起,然後轉化成為豪宅,舊區呎價即由數百元暴增至萬多元,建築樓面面積亦以數十倍增加。但被迫遷往他區的住戶和商舖,生活環境一般沒能獲得多大改善,從前的街坊情誼及生意網絡卻被徹底摧了。
若非塌樓
不知唐樓塞滿弱勢市民?
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在慘劇發生後,一連兩天出席立法會會議,一身黑衣配上左襟一朵小白花,似是為死難者悼念。她在發言時更一度哽咽說:「現時失修最嚴重的舊樓,往往住了香港最弱勢的社群,最需要我們特區政府關懷。」咦!若不是45J塌樓,難道特區政府多年來就不知道港人的居住環境狹窄,舊區唐樓一室多戶塞滿多式各樣的弱勢小市民?CNN去年10月發表了一個香港籠屋專訪(註1),向世界展示香港籠民的慘。CNN表示特區政府拒絕接受訪問,但發了一個聲明,指政府一向關心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但有些人選擇住在這些位或板間房,因為平租和得到就近市區的方便。數月前一個如此薄的回應,變成今天的一身黑衣和悲慟表現。特區政府果真懂得變身幻術!
去年底荃灣明愛發表了一份板套房狀調查報告,顯示荃灣區有數千個此類單位,平均面積只有百多呎,但呎價比豪宅還要高,而且窗小無風、黑廁(即無窗無抽風系統的廁所)欠生、蟲鼠伴身旁、水電費高昂。居民不合格或長期排隊仍未上樓的原因很多,包括非長者單身(部分為傷殘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居港滿7年的家庭人數不足一半、子女輟學後因外出工作幫補家計而令家庭收入超過入息限額,卻沒能力在區內租住環境較佳的單位等。結果他們只能無奈地長期蝸居於這些不合乎人性和文明社會基本要求的環境中。
也許林鄭月娥真的被45J感動了,也許她真的下定決心要改善這些弱勢社群的生活,她甚至主動請纓統籌有關的工作。但曾蔭權至今仍未回應。林局長致特首的電郵,可能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頭。但45J的故事,骨節眼不在於由誰統帥,而是政府多年以來奉行高地價政策,迷信小政府大市場的過時理論,只求經濟增長而不理財富由極少人壟斷,只看短期私利而不顧長遠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患的是重病,而且已經病入膏肓。它早已失去自省能力。沒有制衡的權力,它只會不由自控的腐化下去。林局長,你能改寫45J的故事嗎?
Tag
- 剪報(社會/評論) - Newspaper cutting (Society/Commentary) (47)
- 歌詞 - Lyrics (45)
- 評論 - Commentary (14)
- 短引 - Short Quote (9)
- 剪報(有趣) - Newspaper cutting (Interesting) (7)
- 隨筆 - Freewriting (4)
- 詩 - Poem (2)
- 關於小人 (2)
- 哲學探索 - Philosophy Exploration (1)
- 推薦連結 - Recommended Link (1)
- 雜項 - Miscellaneous (1)
- 電影對白 - Film Diagloue (1)
- 音樂 - Music (1)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